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浙江义乌一对95后小夫妻,在摆摊的时候面对电视台记者,兴奋地说出“今天赚了9184块”,成为地摊经济的大赢家。但是,在上网成热搜之后,引起了网友铺天盖地的质疑。

有人给他算了一笔账。他摆摊卖的是铁板豆腐和狼牙土豆,如果按一份9元算,一晚上要出1000份餐,如果工作9小时,也要每分钟出两份——这太困难了;还有一些好事者更是不怀好意,呼吁税务部门去查税。

随着媒体不断介入,小伙子不得不讲了更多:不是每天都收入9000元,平常一天六七千,这次是电视台来报道吸引了更多的人,是个“意外”;摊位不是只有夫妻两人,还有两个员工(一共开工资18000元);这不是随便摆随时被城管清理的地摊,而是规范的摊位,每年摊位费要34万。至于大家质疑的出餐速度,他也有解释:我家的铁板比较大,一次可以出五六份餐。

实际上,这对夫妻作为地摊创业者,也经历了诸多波折,开始赔了一些钱,直到找到合适的地点和合适的产品,才开始赚钱的。

这么一讲,可信度增加了不少,但是电视台创造的“神迹”就烟消云散了。

类似创业神迹可不少。“海归硕士回家种释迦,年入800万”“丹东大哥种白草莓,年收入超千万”“退伍老兵把荒山变金山,一年卖出2000万”……这样的标题,都很提振人心。

实际上,如果你搜索更多,会发现发财的方法千奇百怪,只要不停注意“卖”的内容,就可以搜索到各种发财神迹,哪怕是屎壳郎,也能造就亿万富翁。

这让我想起以前深夜看的军事-农业频道,有各种各样的致富小窍门。但是,我当时就有两个疑问:这么好的致富经,为什么要在深夜播出,如果在黄金时间,不是会帮到更多人吗?电视台的主持人(那时我还不知道,这可能都是外包节目)一本正经在那儿讲故事,有这个时间,为什么不去致富呀?

现在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每个人掌握一部手机,注册一个账号,相当于拥有一个“频道”,就更方便讲故事了。在各平台,不但这种“暴富”故事受欢迎,那种逆袭的致富更有流量。比如,最近抖音上查封不少节目,“负债300万,一个人来到成都重新开始”,负债数目不同,但是节目内容基本上都是复制,不同的演员,相同的声泪俱下。

不管是否能够“重新开始”,如果能有一些流量,多少也能赚点,祝他们好运吧——很可惜这样的节目因为高度重复,被平台清理了,看来那些播主真的要“重新开始”了。

由机构媒体制作的各类摆地摊致富故事,当然比自媒体的声泪俱下更有技术含量。就以“摆地摊日赚9000元”这条新闻来看,你很难认为它是假的。确实在摆摊(虽然不是真正的地摊),确实“收入9000”(虽然只有一天)……

真正真实而重要的信息,是括号里的内容。那里是“创业”得以成功的条件,也能真正给人启发;更重要的是,括号里有真正的人生,有酸甜苦辣,但是因为它“太过真实”,也就过于普通,被媒体有意无意地忽略了。

所以,我们记住的就是“摆摊日入9000元”——太刺激人的数字,以至于一位做生意的朋友大声质疑:每天9000,一年营收3000万,超过很多企业了。他是想质疑,但是许多人被数字刺激到一定程度,连账都不会算了。

我比较理解那种声泪俱下的“从头再来”自媒体播主,不管如何他们投入了一点设备、时间和表情,如果能够获得一点流量收入,没有坏处,毕竟解决了自己的生活。相比之下,宣传“摆地摊致富”的机构媒体,显得更为可疑。

各种抽离背景、细节和条件的“月入过万”故事,已经给全社会造成一种错觉,年轻人可以轻松赚很多钱。前两天成都公布一组数据,去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7984元,看上去并不高,但是你看微博上的评论,却清一色地抱怨自己是被平均了。

很明显,大部分人的一年可支配收入都不到5万,他们为什么不去摆地摊卖狼牙土豆?我每天走路,都会看到不少卖狼牙土豆的,他们收入很少,是不够聪明吗?

这几年,很多人选择摆地摊,被媒体称为“烟火气”。这当然是一个正面的词,但是在传播的过程中被严重地浪漫化了。大部分人摆地摊,都是因为暂时失业,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工作,这当然可以理解和支持,却并不值得特别地赞美。

摆地摊意味着一种真正朝不保夕的(尤其考虑到城管)、纯粹个体(因而没有保障的)的“非正式经济”,它是古老的谋生手段,不是什么创新。但是在媒体的包装下,它似乎有了浪漫主义色彩。还有媒体正经地在网上发起民调:摆地摊收入那么高,你会考虑辞职去摆摊吗?

真正的危险已经出现:我们似乎已经习惯把困难和责任推给个人。别人摆地摊都能挣这么多,你心中还惦记着孔乙己的长衫,是不是太迂腐了?虚假的致富神话,没有任何有价值的商业模式,制造“崇拜”的另一面,是对个体的责难。

当一个社会开始流行摆地摊,自己缴纳社保医保,其实意味着社会性的“有机团结”正在消失。我们可以摆摊,可以去地摊上买东西,却不能假装不知道,超市、商场的出现,才是商业的进步,这才是常识。

摆摊当然有有趣的地方,可以和很多陌生人交流,可以看到更真实的世界,而其中最真实的一点就是很多人正在受苦。不要假装看不到这一点。

 

话题:



0

推荐

张丰的城市观察

张丰的城市观察

11篇文章 1天前更新

张丰,专栏作家,公众号“城市的地得”主理人,中山大学(2016)、日本大东文化大学(2019)访问学者。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