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不去嘉峪关:最后的尊严

文/张3丰

其实我挺喜欢嘉峪关的,也去过两次。

最近一次是2022年7月和朋友一起自驾西北环线,早上还在那里跑了步,有图为证。

但是我也理解那位武汉大学硕士毕业生不愿意去嘉峪关当公务员的想法。

读了她的所谓“小作文”,我觉得她甚至都不适合当公务员,不管是在嘉峪关、兰州还是武汉。

因为她还有自我意识,还想着表达。这就表明,她还没有“成为一个螺丝钉”的觉悟。

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当公务员,比如我就不行。2001年我大学毕业在学校赖着复习考研,档案打回原籍。

我爸打来电话说,老家检察院托人在问我愿不愿意去,好歹是一个重点大学毕业生,那时还没流行考公。

我反问他:你觉得我愿意吗?

我爸说:我也认为你不愿意,纯属转达。他还是理解我的。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任何一个工种都不会适合所有人。但是现在很可悲的是,除了一部分自认高攀不起的,几乎所有大学毕业生都在考公务员。

那位武大女生,据说是学德语的——到嘉峪关能做什么?端茶倒水,整理文件,伺候领导。

她在文章中说,自己的导师不愿意她干这个,而“事与愿违”。她有一个很好的导师,我不知道她导师学术水平如何,但是仍然是一个“有主张、有底线”的人。

从兰州到武汉,是一个“上升”。武汉没有多了不起,但是却更大、更丰富,更有可能容下一个多愁善感或者“多余的人”。

嘉峪关却相反。它人均GDP比兰州还高,但是却是一个特别小的城市。小而且透明,没有“个人”的容身之地。

图源嘉峪关政府网

看一下地图中那些街道的名字就知道了。那里不仅生活单调,也有一种单一的价值观。

现在有些人连生活都困难,前天看项栋梁的公号文章,有些人吃饭困难,他帮三个人吃了几天饭——基于这样的想法,为了生存去嘉峪关当公务员当然也没什么。

但是仍然有人有高一点的追求:成为一个特别的自己,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就像那位武大女生一样,喜欢文学,为什么不去尝试一下?

换句话说,“自由而有风险的生活”(相对于体制内的安全),对有些人来说仍然有吸引力。对这些人来说,去小城市当公务员,当然是灾难。

据说有河南农村的大学生,选择考大西北边远地区地区的公务员,从被录用那天就盘算着五六十岁的退休生活。

这说明即便是他们,内心也依然知道自由的价值。只不过要忍辱负重几十年再实现罢了。他们不知道,可能几年后自己就会成为另一种人。

对于想尝试自由而不确定生活的年轻人来说,大城市是更好的选择,可以提供一些精神上的“避难所”:书店、酒吧、咖啡馆,能够理解自己的“小共同体”。

当然,这条路一点都不浪漫,可谓困难重重,而且在事实上也成为一种边缘性的生活方式。你必须明白这一点,而且要从中找到乐趣。

而且你要真的相信,和人一起讨论荷尔德林、里尔克,不但比如何当上科级干部更有趣,也有真实的价值。

那个武大女生和她的导师,还有一点中国名校读书人的倔强。这可能是最后的倔强了,她们可能迎来网络舆论的炮火。不过这也许恰恰证明,这种选择是有价值的。

 

相关链接:《回到县城工作的年轻人|故事》

《财新周刊|到县城开店去》

《毕业就失业,我们还要不要上大学?》

 

话题:



0

推荐

张丰的城市观察

张丰的城市观察

10篇文章 1天前更新

张丰,专栏作家,公众号“城市的地得”主理人,中山大学(2016)、日本大东文化大学(2019)访问学者。

文章